您的位置:首页>栏目首页 > 领域 >

浙南“大寨” 一种精神引领的发展之路

2023-08-17 19:57:56    来源:温州日报

岭根村新貌

改造后的党建公园及河道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农业学大寨,浙南学岭根”——这个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句响亮的口号,见证了平阳县鳌江镇岭根村的辉煌岁月。

如今,这个浙南“大寨”发展状况如何?原先的辉煌是否还在延续?带着这些疑问,我们来到了这个山区村。

“近年来我们多次改造村里的基础设施,现在有云顶天池、山水间民宿、露营基地、儿童乐园、大寨农家乐等一系列共富项目。”村党支部书记杨礼周满脸喜悦地讲述着岭根村里的变化。这些变化,始终还保有“大寨”的元素。

在他的带领下,我们沿着河畔游步道一路走访村庄。入村通道处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刻有“生态岭根”的石牌。从山脚的村委会出发,绕着新建的柏油马路一路往上,周遭满是绿荫,不远处则是碧波荡漾。山巅处的云顶天池内,三五成群的游泳爱好者在其中嬉戏畅游。

在村内,一栋彰显古朴气息的房屋格外抢眼。因为这里留下了岭根一段红色记忆。大寨文化岭根记忆馆前身是岭根村发电厂,始建于1964年,是平阳最早的村级发电厂。“为了保存那一段红色历史,我们特意改造了发电厂厂房。”杨礼周介绍道,馆内展示着岭根传统农耕、手艺工具,还有红色年代的纪念品等老物件。流逝的时光,此刻在这里被具象化了。
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岭根村是浙南农业工作先进村,在全国掀起“工业学大庆”“农业学大寨”劳动竞赛的热潮,岭根村被确立为平阳“农业学大寨”的试点。在“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”精神引领下,1964年至1966年,岭根村老支书杨义发带领村民打通二十九弯、劈平二十八岗,历经三年,人工打造3700米长的大寨渠,建起蓄水池、水库和全县第一个村级发电站。“全国学大寨,浙南学岭根”的口号一度被喊响。

然而,受限于山区地理位置,村里缺乏支柱产业、村民增收乏术,只能靠养猪、鸡、鸭等畜禽创收。这些畜禽产生的大量排泄物,被村民随意露天堆放或排到水沟里,山乡环境遭受了极大破坏。“到了2016年,全村230户中有180户都有养殖,到了夏天,味道特别难闻。”杨礼周回忆。

老村的转变,始于2016年。这一年,在外经商的杨礼周怀揣父辈的嘱托,以及乡亲们的殷切希望,毅然返乡参与家乡建设。他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拆除违章建筑,从根源上进行环境整治。此时,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深深影响着杨礼周,他深知优质的环境对于村庄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。

违章猪棚拆除后,猪怎么处理?之后生计怎么办?面对养殖户的现实难题,村内出面帮助养殖户寻找猪肉销售渠道,并承诺后续村内的项目,将优先招录养殖户为员工。于是,村民的顾虑慢慢打消了。当年,岭根村拆除违章建筑6228平方米,溪边绿道政策处理4680平方米,村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。

随着绿水青山的逐步回归,“大寨精神”在岭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。从小受“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”熏陶的一批乡贤纷纷出资出智,文旅项目在岭根村悄悄萌芽。

2017年,由杨礼周投资的岭根村首个水上项目——云顶天池,正式对外营业,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来自周边的游泳爱好者。旺季时,日均游客1000余人次,去年仅门票收入就达到70万元,其中20%归入村集体经济。由于项目的带动,由此产生的救生员、营业管理、卫生清理等岗位,为养殖大户在内的18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。

有了“云顶天池”的带动,新的文旅项目纷至沓来。2021年10月1日,由村集体入股的岭根·山水间民宿正式开业。同样也规定了20%收入归为村集体经济,进一步扩充村集体资产。以民宿为阵地的“山水间”共富工坊,立足当地绿色生态资源优势,将旅游、休闲、农特产品等产业链延伸到农村,百余名村民直接参与共富产业链,经营起店铺、农家乐、土灶、农产品加工等。围绕岭根大峡谷的独特风光,重阳垂钓基地、百亩葡萄柚基地、生态停车场、时光隧道、樱花林、桃花坞、海棠谷等旅游新业态持续加盟,岭根逐渐打开了全域旅游新局面。

村民钱包鼓不鼓,从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见一斑。杨礼周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,再过两个月,由村集体出资的第二家民宿云水谣就要开业。届时,委托第三方营运打理的租金,将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;联合梅源村、元平村抱团建设移民村标准厂房项目,建成后每年将增收43万元;正在最后装修阶段的农副产品展示厅项目和村内农家乐,每年为村内增收17万元;再加上墨城工业园区的村集体厂房和云顶天池、山水间民宿的收入,预计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可以达到80万元至100万元。

在“千万工程”引领下,岭根村处处旧貌换新颜。国家首批森林乡村、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、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、省级生态村等荣誉纷至沓来。在岭根村文化宣传墙上,一张张村貌俯瞰图、全景图,展现着岭根村“青山如画、碧水绕村”的生态优势。杨礼周畅想,之后还要在村里增加儿童游玩项目,吸引更多家长带孩子来此游玩。

有学者提出,过去大寨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力更生、无私奉献、艰苦奋斗精神,今天的大寨精神,应该是实事求是、灵活求变、锐意进取、以人为本,这句话放在岭根村,显得尤为贴切。因为浙南“大寨”的发展愿景,正在一步步的实践中日益清晰。

原标题:
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岭根村被确立为“农业学大寨”试点,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”成了行为自觉

浙南“大寨”一种精神引领的发展之路

记者金瑞雅实习生罗文溢通讯员陈尔杰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